首页 > 品牌新闻 >

关于明朝你可能不知道紫禁城是如何建造的

2020-04-07 15:28 来源:新浪艺术

资料来源:文汇报

在过去的两天里,故宫博物院直播的“云之旅”受到了热烈的搜索,吸引了许多人对这座今年庆祝600岁生日的宫殿的关注。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它也是世界上最大和保存最好的木制宫殿建筑群。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600年前宏伟的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让我们听听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朱勇的讲话。

在没有起重机、没有塔吊的明代,短时间内建成紫禁城,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古代中国人长期以来在建筑中使用标准化结构,如走廊、柱子、斗拱和桥台,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现场预制和组装。建筑就像家具,榫眼和榫头是完美的。

至于北京紫禁城的修建时间,史料中有两种记载: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和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事实上,永乐五年和永乐十五年是北京紫禁城建设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秘密讨论”阶段。当时,明朝建立不到40年,凤阳和南京已经建成。朱迪一掌权就建造了第三座。如此密集而庞大的工程肯定会遭到朝臣的反对。因此,即使他作为皇帝很贵,他也只能通过曲线来拯救国家。圣旨上说“在北京建一座宫殿”,但没有说是要建紫禁城。它也可以理解为修复元宫(前燕宫)作为他在北方就职时的住所。然而,元代的琼楼金桥无疑为北京紫禁城的建造意图提供了最好的隐藏手段,使大规模的材料收集和初步建造得以瞒天过海。

据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单士元先生考证,元朝的故宫在永乐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1415年至1416年)间被拆毁。此时,就在紫禁城全面建设开始之前的永乐十五年第二期——。

朱迪从来不愿意拆掉他所住的燕王宓。为了保护燕的宫殿,新的宫殿只能水平移动。由于燕王府西侧的太野池没有向西移动的空间,新王府的中轴线只能向东移动1000多米,尘埃落定在我们今天熟悉的位置。

从永乐十五年开始,只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紫禁城。即使从永乐五年开始,也只有13年左右。更重要的是,北京紫禁城是明初半个多世纪以来继凤阳和南京之后修建的第三座宫殿。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造这么多宫殿吗,尤其是在没有起重机或塔式起重机的明代?

与西方古代建筑对石头的偏爱相比,古代中国人更喜欢木制建筑。与当地的民居建筑材料不同,紫禁城所需的大部分木材生长在南方的深山里。伐木工人把它们砍倒,“从三峡、江汉和淮泗出来”。从扬州到大运河,由官员一路护送到通州张家湾,然后运到北京朝阳门外的大木厂和崇文门外的神木厂进行储存和预制。圣旨颁布后,工部部长宋丽前往两广的大山密林,建造船只,疏浚河道,13年后又回来了。

古代中国人长期以来在建筑中使用标准化结构,如走廊、柱子、斗拱和桥台,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现场预制和组装。建筑就像家具,榫眼和榫头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木材分为大木材和小木作木材。大木头负责建筑结构,而小木作负责装饰和家具。室内和室外,生活和生活都融入了木头的香味。北京的五大工厂,即崇文门外的神木厂、朝阳门外的代木厂、顺治门外东侧的琉璃厂、顺治门外南侧的黑窑厂和市内的太极厂,都是加工厂

例如,斗拱用于分解大型屋顶的压力,并具有美学功能。为了便于制造和施工,样式已经统一,尺寸已经标准化。它们甚至已经成为测量其他建筑构件的基本单位。拱门的截面尺寸被定义为“材料”,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分配系统。“材料”已经成为衡量柱、梁、梁等构件的基准量词,进而可以计算出宫殿建筑的高度和屋檐的深度等数字。这种物质分配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已经形成,可以称之为先进的“模块制度”。学者们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唯一彻底实践模数的建筑体系。在唐代,它已经是地平线上,在宋代,它已经成熟。很难想象一栋房子、一套家具、一套屏幕、一个图像轴、一扇窗户,说得更神秘一点,包括透过窗户看到的庭院风景,都与模块有关。”紫禁城也是整个城市的模数。1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通过一个小模数来控制空间和时间。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否认紫禁城的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壮举。所有的工匠都在共同努力完成影响未来600年历史的经典作品。其中,主要有八个专业团队:瓷砖、木材、石材、泥土、油画、贴面、彩绘和裱糊,被称为“八大作品”。

单士元说:“当时,有人估计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有10万人,辅助工人有100万人。各种工人不可能同时操作。紫禁城里成千上万的木屋总共使用了几立方米的木材.原始的大树是用从深山中砍下来的原始材料制成的,它们被手工锯去外皮,变成圆木,或者变成方木。柱子、横梁、檩条和横梁都刻有榫眼和榫眼。七块方形砖和城市砖都被切割和研磨。今天修复古建筑的工具是新的和不同的。一个人一天只能切割和研磨10块砖,数以万计到数以千万计的砖固化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从永乐五年到永乐十五年,故宫的地下工程一直在悄悄地进行,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战线”。

三大教堂的三层石台基础占地25000平方米,高7.12米(不包括栏杆的高度)。它也支持这样一个沉重的建筑,基础的深度约为7米。仅在这个地方,挖掘的土方总量也应该在20万平方米左右,而整个紫禁城最深的地基是16-17米。对紫禁城的考古调查证实,整个紫禁城都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人工地基垫层上的,该垫层是分段建造并相互连接的。更不用说在这个基础上,有纵横交错和组织良好的排水系统,使整个建筑足以承受所有的风暴。

从元朝的皇宫到明朝的紫禁城,地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建筑规格基本相同。例如,元朝的皇宫东西宽744米,南北长953米,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宽度和长度分别只有9米和8米。在这座巨大的宫殿里,它几乎为零。元代宫殿的宽度、深度和高度也与明代一致。一方面,得益于工部博士萧勋的《《故宫遗录》》和历史部长张赟的《《北平宫室图》》,留下了第一手元代史料。

就建筑形式而言,明朝的紫禁城和元朝的完全一样。元代的崇天门、明代的武门和宫城四角楼以及三台之上的大殿之间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明紫禁城几乎是元朝的复制品。消失的圆明园博物馆仍然保存在明朝的紫禁城里。甚至明紫禁城的许多组成部分都是直接由米制成的

六百年前(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明太祖朱迪的塑像出现在奉天殿(后改名为太和殿)。这应该是紫禁城建成后的第一次法庭会议。我没有找到以前的文件,这我也不能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的眼前,文武百官已经按照木板(清代改为铜铸品级山)的顺序校准了位置,按照文的安排了十八个班,并爬进一片黑暗中向他道贺。那一年,他62岁了。

我想知道那天朱迪是否曾仰望天空。天空是一个巨大无边的屋顶,覆盖着紫禁城。这是建筑顶部的建筑——事实上,整个宇宙是一个设计精美、结构紧凑的建筑。地球上的山脉和河流也是建筑,密度高,大气雄伟。在他看来,他今天能够站在奉天殿的中心,体验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国王的荣耀,不是因为他的坚韧(所谓的“霸权”),而是因为他遵从了上帝的意志。他把紫禁城前王朝的正殿命名为“奉天”,以显示他的王朝的“奉天交通”和“天命回归”的性质。

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理解始于天堂。

在商朝时期,中国人发现天空中的星星有规律地旋转。然而,在所有旋转的恒星中,有一颗恒星是永远固定的。永恒之星是北极星。“三面墙”中的紫禁墙位于北方天空的中心。它由15颗恒星组成,而北极星位于紫色微墙的10颗恒星的中心。因此,北极星被认为是整个宇宙的主宰,传说中的天帝就住在这颗星球上。

北京的紫禁城是天意建造的。在朱迪看来,它是世界上的紫星墙,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在朱迪的北京城,从钟鼓楼到永定门,一条八公里长的中轴线穿过城市,成为城市和宫殿的轴线,也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让我们来看看紫禁城的建筑。这座城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视觉体现。人们似乎过于关注紫禁城的中轴线,因为中轴线上矗立着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反映了北极星普遍而独特的权力意志。因此,在皇权时代,只有皇帝才能出现在中轴线上,因为这条线确立了他作为天帝的地位,使他能够从天上行使权力。

然而,人们很少注意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它们就像天、地、日、月,代表事物的对立和统一。紫禁城的建筑体现了古老的辩证法。这些建筑包括:

奉天门(太和门)广场两侧:左顺门(谢赫门)、右顺门(西和门)、内阁府、警卫室等。

奉天殿广场两侧:文楼(后称体仁馆)、武楼(后称弘毅馆)、左翼门、右翼门。

它就像一个天平,两臂分担重量,不偏不倚,不偏不倚。

我们通常忽视这些建筑的美丽,我们总是关注那些宏伟的事物,却忘记了许多宏伟的事物是由看似平凡的事物引发的。如果紫禁城的宫殿像地球上起伏的山峰一样,那么太和殿就是海拔最高的一座,屹立在天空之下,反射着金光。无论谁走到太和殿前,一种敬畏的感觉都会从心底升起。事实上,太和殿的绝对高度并不高,只有35米,大致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尽管中国传统建筑是由木头制成的,但是树木的高度决定了建筑的高度限制,紫禁城的天际线和整个建筑营造的氛围给了太和殿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这与其大型平台基础的设计有关,不能与周围的建筑分开。

文楼(后称体仁馆)和武楼(后称弘毅馆),这两座九楹楼阁,分布在太和殿的两侧,看起来是那么的庄严和美丽,尤其是保存在明朝《永乐大典》年的文楼(后称体仁馆)和清朝康熙年间举行的博学鸿鹄考试,使它更加有趣。中轴线两翼的文楼、吴楼等建筑各有实用功能。它们的审美功能是表现节奏起伏的美。它们分别以两层亭台楼阁的形式出现,与单层的奉天殿形成对比,丰富了大广场的建筑语汇。他们从左到右面对面,沉重地压在奉天会馆广场的两侧,平衡了巨大的空间,避免了中央大厅的孤独和突兀。在高度上,它比奉天殿低11.25米,仅是奉天殿高度的68%(接近黄金分割值),从而恰当地突出了奉天殿的高度。简而言之,它以其自身的内敛和内蕴,凸显了奉天门(太和门)和奉天堂(太和堂)中轴线建筑无法比拟的雄伟气势,就像优雅的文官和英俊的武将共同守护着当今王朝的帝王。

然而,这些建筑更深层次的含义是,由它们组成的紫禁城的东半部和西半部,代表着阴阳互补(东方是阳,西方是阴;左边是阳,右边是阴。天空是阳,大地是阴。文是阳,吴是阴)。东汉班固在《两都赋》年说:“他的宫殿像天地,经度和纬度是阴阳。”不管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多宏伟,紫禁城都不能仅靠这些建筑来建造。巨大的紫禁城依靠中轴线,靠两翼完成,就像一只长着两翼的大鸟飞入云端。

如果说奉天寺代表了天意,是“阳中之阳”,那么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建筑代表了天地阴阳的和谐互补。在奉天门,有一个门在东,一个在西。左边是左舜门,嘉靖年间改为惠济门,清代改为西河门。它被召唤到今天。右边是游顺门,在嘉靖年间改为桂吉门,清代改为西河门。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的左右两边都是从南方看的。事实上,左边是东方,右边是西方。例如,紫禁城外的左祖先(祠堂)和右社会(国家祭坛)以及北京城外的左城门和右城门都是一样的。左顺门和右顺门都是五个房间,黄色琉璃瓦和单檐歇山顶。从左顺门往东,是文华寺的宫殿区和内阁府。从右边顺门往西走,可以到达武英寺。在早期王朝之后,皇帝经常去左舜门或右舜门继续与第一和第二大臣讨论政府事务。或许,讨论可以在那里更和平、更“平等”地进行。

事实上,一座宏伟的宫殿就是一座巨大的田字格。田字格是一个有中轴的对称结构。中间的垂直线是一条垂直轴,将紫禁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水平线是把紫禁城分成南北两部分的水平轴。南面是外院,北面是内院。外院的所有建筑都称为“庙宇”,内院的所有建筑都称为“宫殿”。外院和内院的分界线是一条狭长的十字街,位于甘青门广场-包和殿和甘青门之间。它也以“天堂”命名,被称为“天街”。

对称的仪式模式,阴阳互补的神秘力量,五行祝福(紫禁城分为五面:西、东、北、南、中)。紫禁城里的金水桥象征着仁、义、礼、智、信,都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因此,紫禁城不仅涵盖了天地之间的秩序和信仰,也代表了一种稳定而生动的力量。从一开始,紫禁城就

在此期间,整个项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材料和建造西工。后一阶段是北京城、皇城和紫禁城的正式建设,工作量最大。北京的紫禁城以南京宫为蓝本,是在积累了凤阳宫和南京宫的建造经验后建造的。因此,虽然它在规模、风格和工艺上不如中渡,但它比南京宏昌更开放,在布局上比中渡和南京更完整。

紫禁城的宫殿分为前朝和南北两部分。东西分为三列,中间为宫殿,东西为六座宫殿,形成星月布局。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宫的继承和缩影,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建造方法。今天看到的紫禁城和紫禁城基本上是永乐时期奠定的基础。

这座城,是对中国古人哲学观的视觉体现,体现着古老的辩证法思想

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和天顺三个朝代。天顺是正统的恢复。朱祁镇是皇帝。景泰被他的兄弟朱祁钰统治了七年。这一时期是明朝建立后最初的稳定和繁荣时期。该国的财政和物质资源比以前更加丰富。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如各门的瓮城、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最终在这一时期建成,宫殿也大规模建成。据史书记载,(明京师和故宫)建于永乐年间,在正统王朝时期建成。

在此期间,朱祁镇重视皇家园林的建设。于宫和大光明宫修建于前期,南泥宫修建于后期(今南河沿和地区),嘉靖、万历年间南泥宫拆迁改造工程频繁。

延伸阅读

嘉靖年间是明朝的繁荣时期。嘉靖皇帝统治了45年。商业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北京前山门外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区。京都的人口越来越密集。由于治安的需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围罗城建成。由于这个庞大的工程,它只是为了“包围首都的南部,转向东西塔楼”而建造的。大约28英里,有七个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屈光门,广宁门(清代改为广安门),东北门和卞喜门。此外,还将在景山修建一座高大的玄关。

营建紫禁城的四个时期

从万历到明朝灭亡,盛世的衰落迹象通过贾(京)、龙(清)、宛(李)变得越来越明显。明政府仍在进行无休止的敲诈勒索,但它已不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宝殿又发生了一场大火。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筑才开始,直到天启七年(1627年)才完工。万历和天骐重建的三座大殿似乎比永乐初建时要小,与三台的高度不协调。从明初建的老祠堂与三台的现存比例来看,可能是万历、天启时期人力物力不足所致。获取巨大木材的困难是关键。另一种可能是清朝康熙初年修建的太和殿。从那以后,营地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差,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维修。琼花岛上的广寒寺,像主建筑——一样,在万历七年(现在的白塔是清顺治年间建造的)倒塌后,再也无法重建。嘉靖年间修建的西宫也已废弃,有些大厅倒塌后只有地基。另一个例子是,西宫的大光明宫和南方的颜夕宫在被烧毁后没有重建。就连南部的虹桥石墙也遭到了破坏。虽然已经修补好了,但不如以前精致了。

摘自《从紫禁城到故宫:营建、艺术、史事》,单士元著,北京出版社

作者:朱勇,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