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人物 >

陈春花与宋志平:企业如何面对持久战

2020-05-11 15:06 来源:中国品牌网

描述:网易金融《长盛时间》在线直播,4月1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毕姆巴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毕姆巴商学院实践教授宋志平、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生,共同探讨企业如何在“持久战”下“渡劫”应对全球疫情。这篇文章是根据现场对话组织的。

企业关键在自救,经济关键在复市

姚长盛:让两位老师从研究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人说,当前的经济危机与1987年和1973年的危机一样,甚至与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的衰退一样。同时,他们完全无法判断未来,也无法看清形势。

陈春花:

自疫情爆发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疫情是否会带来经济衰退或萧条,疫情何时会出现拐点,以及市场何时会复苏,包括全球市场的各个阶段等。事情一直在以不同的声音动态变化。

我认为我们应该先放下这些问题。今天企业面临压力的根本原因是很难预测,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病毒的独特性。总是盯着那些无法判断的新事物,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不清晰的状态。

以前,我们总是在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对企业做出反应,因为我们希望有经验可以借鉴。然而,随着对疫情认识的加深和更复杂、更不确定情况的出现,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方法已经不能用了。

企业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少预测,多接受现实。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方法,即从现在开始,根据现在做出决定,并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

宋志平:

我非常同意陈老师的意见。我做生意的经验使我习惯于把事情分成几个阶段。从1月到4月8日,武汉解除了禁令。我认为中国疫情的前半段是中国的主战场。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我们努力恢复生产。到3月底,中国的恢复生产速度已经很高了。

现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美国认为它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原,意大利的发病率似乎已经开始下降。他们还想在5月份重返工作岗位并恢复劳动。我把这理解为流行病的后半部分。下半年,中国主要从事进口国外国防和国内国防的反弹。与此同时,中国恢复了工作并重返市场,以支持抗击流行病的国际斗争以及恢复国际产业链中的工作和生产。

在上半年,中国面临的问题是有订单,但无法生产并向世界供应。在下半年,问题是不再有外国订单,而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两位老师认为,企业现在应该做什么?

姚长盛:

这种流行病影响了全球市场。我多次向企业强调“先找到生存之道”,生存的主动权仍在我手中。我也很快写了一本书《危机自救:企业逆境生存之道》。

生存的关键是依靠内在能力。企业所有变革的最大挑战是自身的免疫力,因为外部环境不再具备原始条件。如果企业愿意做出调整,它仍然可以找到可能性。所以第一是活着,第二是找到可能性。在各种可能性中,最重要的是贴近客户,也就是贴近需求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一个企业能否给它的上游和下游伙伴一个生存的机会,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伙伴,因为只有当它的工业伙伴活得更久一点,他们才能活得更久一点。华为、腾讯、阿里、携程和其他企业都在试图让他们的产业伙伴接手。

下一步是找到保护员工的方法,这是当今的一大挑战。当企业遇到大问题时,他们会考虑裁员,但真正的经营业绩仍然取决于员工。为了解决

的确,此时此刻,企业应该立足于自助,立足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共同度过难关。以前,当我还是厂长的时候,我常常鼓励员工“每年加薪”和“每年分配住房”,最后公司上市了。

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服务型企业和外贸型企业,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此时此刻,企业应该立足于自助,不要失去员工。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现在是患难与共的时候了。此时,我们应该留住员工,一起度过难关。

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尽力帮助中小微型企业,特别是遇到困难的优秀企业及其员工。相关部门不仅要有政策,而且要在大环境下实施减免费用、减税、降息、补贴等政策来帮助企业。环境是有利的,企业本身可以发挥作用。这个级别可以通过。

与中国和美国相比,40%的美国人停下来就停下来,因为工资是在那个月花掉的。虽然中国企业的员工也很困难,但他们有一些积蓄。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要关注小微企业、服务业和困难员工,以使员工不会失业,度过危机。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已基本恢复工作,但服务型企业仍有困难。因此,市场的恢复必须加快。只有恢复市场,市场才能循环。以前,我们总是说“忍耐”,但忍耐不是死亡,人不能聚集和流动,但经济必须想办法运转和循环。在保持防疫的情况下,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市场。恢复市场比恢复工作更难,因为恢复市场时会有人员接触。然而,市场不会流通,经济和社会秩序也不会恢复。

下半年我们的关键是恢复交易,这非常重要。

陈春花:

下半年宋志平: 疫情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听到的声音也比以前尖锐得多。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脱钩”。中国和美国有没有可能“脱钩”?这两位老师怎么想?

经济难脱钩,全球化值得中国企业更进一步

坦率地说,我不担心。主要原因是全球化是当前状态下的一个基本事实。对中国来说,制造业的一体化程度和融入市场的程度都很深,产出和投入的贡献也很大。从供应方面来看,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35%,这很难立即被取代。从投入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大比例的多种产品。无论是汽车、手机还是奢侈品,这个比例都很高。所以我认为“脱钩”不会很快发生。

我将尽最大努力保持对中美合作的理性看法。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化实际上是由美国推动的。美国现在有点不愿意这么做。事实上,美国仍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也是。因此,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更有可能享受高质量和廉价的产品。

从制造的角度来看,其本质是效率和成本。如果中国制造业坚持最佳效率和最佳成本,“脱钩”不太可能发生。

“脱钩”和“不脱钩”都有政治因素,不能脱离制造业自身的规则,即最佳效率是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和成本已经建立了很长一段时间,涉及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劳动力的充裕和整体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

回到制造业的本质,看看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我们最终会看到比较优势,解决效率和成本问题,并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特别是,技术创新产业从市场端到技术开发端是完全一体化的。没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就不能支持技术研究的投资

姚长盛:

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还是“脱钩”,这都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已经被提到很多年了,并且有很多行动。这种流行病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令国内企业担忧。

去年,我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了一次会议。当时,由于美国提高关税,一些企业迁往东南亚。在达沃斯会议上,我问了几家欧洲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们是否会将在中国的企业转移到越南或印度。他们都同意不会。在他们看来,全球市场主要由北美、欧洲和亚洲三部分组成,中国是主要部分。中国的布局是长期的。许多公司不仅在中国有制造,而且有集成的设计和研究。尽管越南的成本较低,但成本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他们认为中国仍然是研发和制造的基地,不会因为短期成本而被连根拔起。

这可以追溯到陈先生所说的,全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现实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非常好的制造中心优势。同时,中国拥有非常好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这是优势。西方政治家当然有贸易保护主义和“脱钩”的想法。随着疫情的加剧,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但一切最终都由市场决定。

此外,全球化也在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20多年了,“大进大出”的全球化正面临挑战。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进出口失衡、巨额赤字和巨大的失业压力等言论有一定的市场,从而将矛盾抛给中国。中国正在积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它已经达到了与美国贸易协定的第一阶段。其次,它也在改变其全球化战略。曹在美国设立了汽车玻璃厂,中国建材集团也在美国设立了玻璃纤维厂,这既是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也是因为在全球化的新阶段,我们在海外已经有足够的长期客户。

过去,中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未来将进行更全面的全球分销。美国的“工业回归”和欧洲的“再工业化”都为中国企业在那里建厂提供了机会。新工厂都是最新的技术,它们的成本比欧美现有的“老”工厂低。

过去,中国主要是为了技术去收购工厂,但今天中国的技术并不比外国差,而且收购主要集中在市场上。如果对方的技术差,人员成本高,最好启动一个新的炉子。目前,中国企业位于欧洲、美国和新兴国家。

未来的全球化不仅仅是产品的走出去,也是企业的走出去,从过去更加注重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生产总值,包括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总营销量。当时日本也是如此,先是出口冰箱、电视和其他产品,然后是海外工厂。或许这种流行病迫使中国企业在走向全球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陈春花:

宋志平: 的中小企业现在是现金大王吗?或者我们能根据供求关系适当地复制底部吗?

中小微企业是难点,更是风险点

对于商业运作,我很少使用“抄底”的方法,因为这不是股票投资。在经营一个企业时,有几个最重要的因素要考虑:第一,可持续发展,即持续生活,这是最基本的;第二是在战略安排中结合各种因素时寻求最佳可能性。第三是确保他们有能力应对各种变化和冲击,即“有现金流的空间”。

如果中小企业现在有钱,我主张妥善保管现金。在运作方面,主要取决于在时间、战略安排和可负担的资金空间方面是否有更好的安排和机会。危机是指资源价格相对较低的时期,包括以前不易获得的资源,但前提不是“抄底”,而是战略风险

我认为要做好“四眼”工作:一是要密切关注疫情,同时要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密切关注疫情的变化,而不是被动地、主动地看疫情变化带来的机遇;第二是密切关注市场订单,这是基础。第三,密切关注上下游产业链。四是密切关注“现金为王”的资金链,依靠销售收入、复工、复产、返销来解决资金问题。第二,通过降低成本,特别是费用和税收,第三,通过有效地筹集资金,银行也在支持企业。做好这些工作可以解决眼前的商业问题。

关于“抄底”,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中国建材集团在德国收购了三家高科技企业,德国出台相关政策后不再允许。两天前,在世界水泥研讨会上,法国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世界水泥企业的现金流非常小,只有中国水泥企业的现金流非常大,市场是健康的。他认为现在是全球企业获得资金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企业可以进行低成本收购,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此次收购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不仅帮助了陷入困境的企业和员工,也符合团结一致求温暖的战略逻辑。当出现重大危机时,这通常是企业合并或收购的好机会。正如陈所说,如果对方有财力,想扩大,对方有意愿,也可以尝试。

姚长盛:的两位老师有什么顾虑和顾虑?是就业、财政政策还是国际环境?

陈春花:

我更注重微观,最担心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决定了一个大的就业领域,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将会影响经济、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在二月的防疫之初,我也写了文章,尽力推动政策,为保护中小企业再打一场防控战。许多中小企业的现金比率非常低,这是非常困难的。尽管我们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在恢复工作和劳动力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宋老师所说,恢复市场是至关重要和困难的。

最近,我的观察还发现,在大城市重新开放的比例更低,更谨慎,更理性。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疫情爆发后,对消费进行报复是否会像非典一样?我不这么认为。由于这种流行病,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和生命更重要,人们变得更理性,聚会和外出就餐已经尽可能减少。人们突然发现许多聚会是不必要的,许多是不能举行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我们需要有序地恢复市场,恢复正常生活,恢复每个人的消费。第二,政策要更加扎实,切实帮助企业,实行减税和减费。我希望这些政策能够得到直接有效的实施,企业不会在援军到来之前倒下。政策不需要太复杂。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并快速实现它们是好事。保护中小企业将拯救希望。

宋志平:

我像陈老师一样关心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尽快实施这项政策。在4月8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有人建议,第一,要加强恢复工作和恢复生产政策的落实;第二,应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支持;第三,扩大内需和居民消费;第四,加快投资项目建设。这四点非常准确,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的,但关键是要跟上实施的力度和速度,要把思路和中央的要求统一起来。这是最好的

陈先生还谈到了豁免权。我认为免疫力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此时,依靠企业家精神尤为重要。企业家的决心、勇气、领导每个人的能力、爱心和集体主义,这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

这时,精神大于物质。我们真的需要一种越来越强的企业家精神。我们要千方百计带领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企业家化危为机、求生存、早恢复、再前进的能力。这是我对每个人的希望。

姚长盛:

我非常同意宋先生所说的。在危机中,依靠企业家自身的责任、信心和企业家精神来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领导者,除了企业家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另外两点:一是接受流行病并学会与之共存。人们不能总是想到“如果它不来”和“它什么时候会结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调整。宋总是谈得聚精会神。首先接受现实,与流行病共存,寻找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就机会而言,在线和数字化很重要。在过去,我们会认为靠近消费者端的企业的数字化应该很快进行,而远离消费者端的企业的数字化可能会进行得越来越慢。疫情一开始,人们就发现没有真正的时差,这立刻成为一种需要。

因此,企业家需要问自己,一方面,接受变化和突发多变的疫情;另一方面,这是数字化等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有当他们提前行动时,他们才能采取主动。许多企业家还在犹豫,而其他人已经把货物运到现场,产品已经被远程调试,这是令人钦佩的。企业家是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在危机时刻,他们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和员工能够渡过危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郑月整理了一下

宋志平是国务院执业教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主席,中国建材集团前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前董事长。

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成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毕姆巴商学院院长,大变革时代的组织与管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