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人物 >

曾经声称北京是最大的 全职便利店“死了两次”

2020-05-13 14:37 来源:中国品牌网

全职便利店可能会被拆分并再次出售,但“此时打包和接受订单没有多大价值,因为它们在北京和天津的商店质量不够好。即使一些企业获得了全职资产,他们也必须与房东重新谈判租金。”

文怡《中国企业家》记者谢云子

编辑,米娜

摄影,谢云子

“把钱还给便利店生意太慢了。大老板不想做这种生意。”5月11日,一家全职便利店发出“停止营业”通知后,一名便利店经理告诉《中国企业家》。

“关闭”的通知在发布当天就被出版商迅速删除了。

此前,该通知信称“由于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北京地区所有的全日制便利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 00停止营业,直营店的所有商品将享受6-70%的折扣(不包括香烟和购物卡)。”以及“如果消费者持有全日制便利店储值卡、会员卡余额和积分,请在21日之前在直营店使用或在购买时按折扣退款”。

这似乎预示着便利商店品牌的“第二次死亡”,该品牌曾被称为“北京最大的”。

2019年2月,由于母公司“华福集团”的猛烈抨击,全职员工被“分拆出售”。它在华东的商店由罗森中国销售,而在北京、天津和成都的商店由上海蓝图公司销售。

据公开信息显示,《山海蓝图》的大股东是蔡学农和涂山酒业有限公司,两人都持有50%的股份,蔡学农也是厦门银鹭集团的副总裁兼创始股东。这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怀疑山海蓝图和收购银鹭的雀巢之间的关系。但很快雀巢公司就公开宣布取消该计划。

据了解,雀巢在2011年以15亿美元收购了“厦门银鹭食品公司”60%的股份,而不是“银鹭集团”。蔡学农只是厦门银鹭的创始人之一。2016年,蔡学农在成功销售银露食品后,与原银露食品的几个股东成立了“涂山酒业”。它的主要业务是进口葡萄酒。

“涂山葡萄酒公司在出售银鹭食品后,将这笔钱全部贷给了该公司。当时承诺的利息也很吸引人。然而,在中国爆发金融风暴后,京津唐的全职便利店被抵押给涂山葡萄酒公司,这相当于被动收购。”联尚网络高级顾问王国平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王国平看来,《山海蓝图》更像是一个专门为接受订单而设立的全职临时注册企业。其成立日期为2018年12月。当时,涂山葡萄酒公司甚至希望一直向所有渠道销售其葡萄酒。然而,便利店的渠道从来都不是酒精消费的主要来源,山海蓝图也没能将其产品渗透到更多的消费场景中,这也成为其长期亏损的原因之一,“新皇冠流行病”的到来将全职经营的局面推向了深渊。

“我们刚刚收到消息,工资仍在发放,但并不短缺。”北京西城区一家全职便利店的店员告诉《中国企业家》,“关门”的消息对包括她在内的更多全职基层员工来说太突然了。“几天前,我们刚刚完成了烟盒区的补给。卷烟产品的补充通常是每周一次。目前,公司还没有通知员工关于安置或补偿的事宜。”

5月11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全职便利店,发现全职加盟商的比例很高。

华福商业的一名前雇员告诉《中国企业家》,“一年前,全职员工的比例约为6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全职“代工”专卖店相比,直营店似乎受疫情影响更严重。

据上述店员介绍,受疫情影响,该店目前日均销售额仅1000多元,基本上是疫情爆发前的五分之一,而隔壁的“快递客户”日均销售额相同。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之前有消息称苻坚便利店将在成都购买一家全日制商店。苻坚便利店是厦门当地的便利店品牌,由红杉资本投资。

据了解,蔡学农在2018年也投资了该品牌,这似乎也预示着全职便利店未来被拆分并再次出售的命运。

然而,王国平也表示,此时“包装和接受要约”没有多大价值。“一般来说,便利店的租期为3至5年。强大的位置甚至需要一年一个标志。当全职便利店迅速扩张时,他们在北京和天津赢得的商店质量不够好。即使一个企业获得了全职资产,它仍将不得不与房东讨论租赁价格。”

截至发稿时,《中国企业家》已向苻坚便利店查询“是否购买成都专卖店”,但未收到该公司的回复。

讲不下去的融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次全面崩溃是2018年中国恢复雷暴的延续。

根据公共信息,这家全职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这是华福集团在北京7-11的“华福业务”的明星项目。在吸收了一些夫妻店的特许经营权和营业额后,全职商店的数量一直保持在300-400家的水平。2016年,全职第一次报道了“寻找买家”的消息,但这一传言立即被全职官员拒绝。从那以后,全职开始了“100个城市和100万人口”的快速扩张,并一度宣称“在5年内投资100亿,覆盖100个城市”。

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2018年8月,该公司在全国拥有近800家门店,除了北京的主要地区外,还进入了成都、重庆和武汉等8个城市。然而,扩张速度立即下降。

根据之前的一份36kr报告,自2018年11月以来,北京的全职便利店已经关闭了大约90家店铺。截至2019年2月,北京只有大约320家全职商店。

也是在这个阶段,其母公司华福集团由于其金融产品海象金融管理的风暴而中断了其资本链。

公共信息显示,华福(控股)集团的最大股东是王新。此前,一名雪球用户在一篇帖子中透露,王新于1975年出生在内蒙古,并以饮水机起家。他是北京全职便利店连锁店的领导,后来参与了资产管理(韩亚首都)。对华福集团来说,核心业务一直是金融业务。

2018年8月,中国几个下属公司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拖欠工资和裁员事件。同时,一篇文章《全时便利店资金链紧张、供应商“堵门”》在网上流传。

2018年9月,全日便利店兄弟——“全日生活”在北京的4家门店全部关闭。去年11月,华福集团旗下的另一个主要品牌环球港超市也宣布关闭清仓店。几个月前,地球港宣布完成一轮1亿元的前期融资,估计价值10亿元。也是从那一年的11月,全职便利店开始出现大规模短缺。这时,华福的一些员工也向记者透露,“包括地球港在内,华福集团的旅游、零售和文化产业都有大规模裁员和欠薪。”

据记者《中国企业家》先前掌握的信息,在2018年的“风波”中,除金融业务外,受热华集团影响最严重的两大板块是“热华旅游”和“热华业务”。当时,华福官方网站也显示,该公司的业务涉及“金融、土地收购、酒店、文化旅游、零售商、文化创意、餐饮和咖啡烘焙”。

该截图由受访者提供,是2018年初的新闻。

然而,随着华福集团在后期将零售和其他行业分开,华福的危机似乎已经“消失”。当时,在许多人眼里,“全职便利店”和“地球港湾”是“好项目”。现在仔细看看,这样一个好项目可能只是中国复兴的一种“融资”手段。毕竟,与需要大量投资的“浮上”金融、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业务相比,在“新技术”和“新创意”包装下的实体零售可以讲述更好的故事,并获得更多的信任

今天,全职便利店的故事是“不可持续的”,全职已经成为“继任者”山海蓝图的“负担”。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运营成本高、利润率低的便利店不是一个可以靠资本运营的企业。这时,人们开始关注全职加盟商的趋势。

“事实上,对于有夫妻授权的全日制商店,他们不依赖全日制购买渠道。”王国平说。然而,一些特许经营商,尤其是那些依赖于全职购买渠道的商店,未来将如何运营,特许经营费是否可以退还,以及全职品牌在未来是否仍然存在,还有待观察。

便利店死地?

受疫情影响,北京便利店的市场结构可能再次洗牌。

北京昌平区的一家全职便利店加入了该店,该店明确张贴了“本店不打折”的口号

对于中国市场,连锁便利店一直是进口的。与中国南部和东部相对繁荣的地区相比,由于寒冷的冬天,北京的便利店只能做“三个半”的生意。夜生活并不丰富,但只有“半天”的生意。因为城市规划和道路太宽,我们只能做“半条街”的生意。因此,业内人士称,北京早就成了“便利店之死”

2018年,在北京有168家店铺的隔壁便利店遭到了突然袭击。2019年所有权的全职变化似乎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深坑”。

正是由于北京市场的“三个半”性质,电子商务和O2O家庭服务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便利店品牌开始希望通过数字化提高运营效率。

2017年10月底,北京著名的便利店品牌“好邻居”被仙盛、郭毅和绿城以84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从那以后,《好邻居》进一步寻求数字化建设。

与此同时,“便利蜂”,一个具有强大资本祝福的“新零售”品牌,希望从一开始就通过技术打破传统便利店的顶级模式。在这种流行情况下,方便蜜蜂表现得更好。自成立以来的几年里,方便蜂不仅提高了效率,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很快实现了规模效益。

然而,必须承认,在疫情的影响下,整个线下零售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此前,好邻居CEO叶涛告诉《中国企业家》,由于疫情,好邻居在春节期间加快了数字系统的升级和普及,但仍有大量办公楼、景点和商店受到影响。到目前为止,尽管好邻居的商店已经一个接一个地恢复了,但它们仍然只有疫情前的80%左右。

这也意味着流行病时期的生存极大地考验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而此时全日制便利店的退出足以暴露其不足。

京东新渠道前战略总监孟琦表示,对于连锁零售品牌来说,加盟和快速扩张都是盈利的主要方式。

根据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在疫情爆发前,北京7-ELEVEn的单店平均收入为24000元/天,而知名本土品牌如好邻居的单店平均收入为11000元/天至12000元/天。此前,71.11(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内田信治(Shinji uchida)也曾告诉《中国企业家》,7-ELEVEn在北京市场可以相对放松,实现这一结果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加入方式和产品研发能力。在内田看来,这也是7-ELEVEn发展的核心。

据报道,与中国广泛而宽松的联盟模式不同,7-11联盟模式更强调出口管理和产品供应。虽然它不是完全“管理”的,但它也有很强的控制力。与此同时,内田还告诉《中国企业家》,在中国市场,便利店玩家最好不要先追求门店的规模和数量,直营店的比例也需要控制。

“但从首都的角度来看,便利店仍然尽可能的密集。如果考虑人口密度、竞争、供应链匹配、区位和环境,只有综合能力合格的品牌才能实现规模效应。尤其是在北京市场,如果没有新的竞争力和方法来提高市场效率,密度越高,成本越高,死亡越快。”蒙克告诉记者,但他也强调,他仍然相信便利店在北京市场的投资价值。

从政策导向来看,中国便利店市场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9年7月,商务部发布《关于推进便利店品牌连锁发展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同时,北京也在2018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但是在优惠政策的同时,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流行病过后,便利店的改组将变得更加明显。

END

制作:崔云燕校对:张格校对:吴